什么是PGHK?生为Penang 的福建人,除了要吃拿香喷喷的福建外,还得要讲的一口流利的PGHK “槟能福建”哈哈!
闽南语播客 王志忠的PGHK很久了,越听越亲切,越听越“song”,大家不妨上网去看看。
全球唯一闽南语播客 王志忠以声会友诉乡情
播客:http://OnglinePodcast.com、http://penanghokkien.com、http://www.dingdabell.com
网址:www.johnong.com
推特:twitter.com/johnong
面子书:www.facebook.com/johnong
网址:www.johnong.com
推特:twitter.com/johnong
面子书:www.facebook.com/johnong
谁 是John Ong?热衷面子书、推特、部落格、播客的网络族,大概不陌生。大马播客开山鼻祖榜,绝对有他的份。久居牛仔国遥想乡音,他毅然创设“Penang Hokkien”数字播音台自娱娱人,成了全球闽南方言播客的第一人,邀来同胞论尽大城小事,但求槟城式福建话永垂不朽,可他不是闽籍人。玩多媒体艺术设 计,闲时登台唱歌助兴,连手制蛋糕也在行。他,是王志忠。
播客podcast,在大马不怎么活络,但提起“Penang Hokkien”(槟城福建),听说过的人不少,这要归公于John王志忠。以福建话为媒介的这个互联网音频传播方式,节目内容无所不谈,从清谈性质出 发,围绕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,尤其勾起七八字辈的儿时集体回忆,话题轻松得来接受度又广。
“一次跟留美的中学同学闲聊,他向我大吐苦 水,八卦老板的不是,内容很搞笑。我觉得很有趣,很想放上网跟大家分享。”早在2004年,他在美国已开始了播客Ongline生涯,但同学的谈话纪录, 不宜载入这个英语平台,他于是另辟福建语的全新播客,好让熟谙福建话的听众一同分享。
根据面子书链接的粉丝人数来看,其听众群已向5000 名挺进,仅下载收听节目的固定人群,每星期多达二三千人,年龄层从十二三岁到七十余岁,有些热心粉丝,甚至将下载内容烧录成光碟送给亲友。听众群约75% 来自马来西亚和新加坡,更不乏居留印尼、日本、美国、英国等国的大马乡民与外籍人士。
节目6年前开播时,John是全球第一及唯一用闽南语交流的播客,即便以槟城福建话开讲,至今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。而他开拓的英语播客,其时名列世界50大的先锋之一,算得上是大马播客的始祖。
离开家乡太久了,平日交谈都用英语,使他越发想念熟悉的方言,终而促成了PGHK的诞生。节目在2005年8月正式启播,从开台至今,他每逢周一上午(美国时间周日夜晚)准时以声会友,而且风雨不改。实在很渴望听到亲切的乡音,奈何等了许久还是盼不到,他索性卯起劲来做。
地下室变录音室
选 在周一开播,全因他在周末才有空档录音,做好后期编辑处理就可在翌日播放,“很多人星期一回到工作岗位,心里多少有些郁闷,这些带有趣味性的谈话,可以扫 去大家的情绪闷局。”他将家里的地下室设计成录音室,室内拥有全套音响配备,每次录制节目,都是独自一人在这个空间进行。
中学毕业后负笈美 国,在中央密苏里大学主修电影广播系,念完书继续留下工作,如今已有16个年头,目前从事跟动画设计相关的多媒体交互开发。“我的福建话比很多槟城人还要 道地许多,连专有名词也能讲出,而正统的福建语音标,是向一位纽西兰籍语言专家学来。”当然,这与常做播客不无关系。
不同年龄层嘉宾
从某个角度看,“槟城福建”在宽广的网络世界里,多少扮演了凝聚族群的重要角色,甚至拉近通晓福建话的巫印族同胞的关系。王志忠根本没计划要大事发展,更料想不到节目引起热烈的反弹,至今已积累了多达近300集音频。
他花了不少时间投注在这个业余的劳作上,平均每次耗费4小时进行录音,可分成4个章节播出,亦即代表一次录音,他已预先准备了整个月节目的份额。在不必上班的周六,他清早7时已起身进行录音。
“播 音的黄金时长约为25到50分钟,因此我把节目限制在1小时内。过长的话,就把录音分上下2集先后播出,但还得取决于出席嘉宾人数的多寡。”他扮演的是台 长和主持人角色,每次会邀请3到4位嘉宾参与讨论,年龄层跨越多个年代,使交流的话题更多了议论性,也促成听众与嘉宾之间的认识谅解。
一旦设定好节目话题,任何有兴趣分享的人士,都可以主动报名成为嘉宾。他就会在预定的时段,通过skype线上聊天室与嘉宾联线谈话,多年来的播客节目访谈,都是以这种裸聊方式进行。
大 马的播客数量不多,而活跃并坚持营运的,更是寥寥无几,很大因素不外缺乏受众支持,感到意兴阑珊,在失望下无疾而终。PGHK是例外,还是极富特色的代 表,每集邀请数名嘉宾上线参与访谈,是其中成功的地方,在滚雪球的效应下,听众人数则越积越多。John庆幸自己走对了方向。
传承先祖语言
“槟城不乏有艺术才华的人,借播客开发声音演练,一个DJ界的明日之星也许就此诞生。”王志忠扯高嗓音疾呼。他乐见更多的年轻一代接触播客,从而开拓个人的发声管道,让播客文化形成一股风潮。
本 身的祖籍是客家和潮州,与福建完全攀不上关系,但跟许多槟岛长大的华人一样,他与家人平日以福建话沟通。兄弟姐妹略听懂父母的家乡话,讲则完全无法掌握, 他因此感到愧疚,希望通过自己的播客激发各籍贯华裔子弟,尤其父祖辈一代,与晚辈多用方言沟通,避免先祖的语言根源失传。
“这样的话,不管潮州、客家还是海南等方言,也就能够在马来西亚传承下去了。现在回想起来,当初若开讲严肃的话题,便无法讨好听众,也不可能刺激他们成为受访嘉宾。”说来还挺有趣的,他的听众不少是华裔,大家的籍贯各不相同,一些甚至不谙汉语,反倒会听和说福建话。
PGHK 的广为流传,他还归结于facebook与Iphone的普及流行,带动粉丝听众多讲闽南语的热潮,“提到Iphone,只要是用户,收听起来更是方便。 进入iTunes页面输写Penang Hokkien搜寻,完成下载就可以聆赏,而订阅的话,便可以即时听到最新录制的节目。”
怀旧e世代人
Miku返乡的次数不多,一般相隔二三年一次,无非回家探亲,因为双亲、姐姐和好友都还定居槟城。每次休假返槟,PGHK槟城联络人,即华俊凭与黄启灏,特别为他安排与粉丝见面。趁此次三四月回家,他还专程出席了2场活动,即庆生会和现场录音聚会。
这场收音聚会在清明前夕进行,主题正是“迮墓”,参与访谈的逾20个嘉宾,就在第一广场开心畅谈。
面龟(Miku),是现年37岁的志忠的乳名,他笑说,4月的“miku senn”(面龟生辰)就在槟岛度过。如此得意的花名,想必对传统的糕点情有独钟,他不打自招,“我最爱小时候吃的奶油蛋糕了!”这还不止,他更亲自动手做呐。
他 自认是个怀旧的e世代人,在时髦男女对提拉米苏、黑森林慕斯、水果冰淇淋等蛋糕趋之若鹜的当儿,他却陶醉于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奶油蛋糕,而且只有简单的 花草构图。别说他对家乡话有多眷恋,巴士路上穿行、小贩煮炒粿条、海浪拍打岸边等等的声响,都足以唤发他无限的寻幽思古之情。
无师自通学会西饼烘焙之余,原来他还有一副好嗓声。在美国生活这些年,他承接了婚礼歌秀和教会圣乐的业余工作,爵士、节奏布鲁斯、古典乐、流行曲等,无一不精,凭磁性的抒情中低音俘虏了一班拥趸。这得力于早年参与校内合唱团的演绎经历。
Reporter's Talk——杨慎坚
志忠欢迎大家提供可供讨论的主题,方便他当着参考。尽管不少粉丝要求多聊政治课题,不过鉴于有关论题敏感,也为了保持受邀嘉宾的和乐气氛,避免政治立场相异引起不悦,使大家心底产生芥蒂,他都尽可能不碰政论或民族性的话题。
相关照片
■ (左)长得个头高大的“面龟”,体内却住着了彼得潘,
像个长不大的大男生,活力不减又玩性十足。
(右)“我比较享受现场录音的感觉,当聊起搞笑的话题时,
即场收音的效果一般来得更真实。”
■ 在记者的要求下,John现场示范录音的模拟片段。
■ 黄启灏(左)和华俊凭(右),一个搞戏剧一个执教鞭,
都是海南籍,而不是福建人,却对“槟城福建”播客推崇不已,
不辞辛劳作为台长的“助手”,负起活动联络人的义务职责。
■ 在美国住家进行“槟城福建”播客节目时的画面。
■ 趁2007年回马过新春,与一班“Penang Hokkien”
的友好与粉丝见面团聚。
■ 2008年到纽约度假时顺便跟一群播客人欢聚。
■ “槟城福建”听众粉丝为台长设计的“疯神榜”
漫画生日卡,图顶居中的就是志忠和父母亲。
■ 面龟最爱的就是传统奶油蛋糕,
亲手做出来的成品可不逊西饼店的水准。
永丰转载自光华日报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