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June 2, 2011

2/6/2011~鱼翅的由来

传说500年前,世界第一航海家郑和,一个中国人,带着对陌生世界的好奇,带领着浩浩荡荡的船队飘洋过海,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出国考察。当时的中国国力乃世界第一,出国考察的首要任务是宣传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。此乃和平之旅。不去占领殖民地,不去打仗。是交流和学习之旅。同时,郑和带回了中国人对国外新的认识,也带回了一些礼物,创造了一些中国的饮食习惯,比如:外国人不吃的鱼翅。

郑和看到外国人光吃鱼肉,而把鱼的划水(象人的手一样的部位),鱼的尾和鳍(鱼的背上翅)都扔掉,中国人勤俭治家的传统让他无法认同这种浪费现象,而且和平使者不可以为了吃的与当地人发生冲突,比如争抢当地人爱吃的鱼肉等。于是,他命令部下将这些“废物”收集起来,同时要求他们研究开发,如何能让它们变成可口的美味佳肴。我想,避免和当地人冲突,是中国水手们选择这些“废物”作为食物并且以后带回国内的根本原因。这非常符合中国人中庸之道和爱好和平的特点!

郑和可是朝廷命官,当官的一声令,当兵的跑断腿。反正每天在海上航行,有的是时间!研究加实践,慢慢来。 首先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让鱼翅变软。老办法:泡,浸泡! 泡一天不行,两天。 两天不行,三天,直到把它泡软为止!所以现在有的地方发鱼翅要浸泡两个星期,而且每天都要换水。我猜想,这可能是因为郑和船队当年天天在海上可以用新鲜的海水有关,所以换水这个传统就保留下来了。

中国人用文火攻难炖的食物有很久的历史,只要把泡软的鱼翅再用文火,即慢火,慢慢地炖一天,这时人们发现,炖好的鱼翅,又软又滑,就像粉条一样。长期在海上漂荡的船员们用外国人扔掉的“废物”制做出如此美味的佳肴,这真是难得经历。大家都是皇帝的臣民,好的东西一定要呈给皇上。这可是郑和下西洋的又一额外收获。但不知皇上喜不喜欢?

据说,当年这一做鱼翅的发明者是福建人。因为在“本草纲目”中提到鱼翅,而且还提到福建人非常喜爱吃鱼翅。郑和下西洋带了不少福建水手,这些发明者没有申请任何专利,所以也就成了开发这一食物的无名英雄。虽然没有记载,郑和是如何把鱼翅介绍给明朝皇上的,但最早文字记载爱吃鱼翅的皇上是100多年后的明代皇帝明熹宗。他最爱吃的日常食物首选鱼翅。看来写史书的人一定是郑和的政敌,否则史书上应该把郑和的名字跟鱼翅连在一起,但该作者应该也是一个鱼翅的拥戴者,这样我们又能找到一段儿鱼翅的时间链,知道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鱼翅成了中国皇帝餐桌上的美味佳肴。皇上很喜欢!郑和一定受到很好的嘉奖和表扬!

皇帝高兴,郑和受表扬,带来的后果是我们后人的财富,中国人找到了表现中国人招待客人最热情的方式:“今天上的大菜有鱼翅!”《李炜》。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