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五月初五,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,也称端阳节、重五节。每逢这一天,中华大地,到处粽、酒飘香。
最早的粽子出现在北方,是用黍米包制成的角黍。据东汉应劭的《风俗通义》记载:“俗以菰叶裹黍米,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,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尝之。”南朝梁时的《荆楚岁时记》亦载:“夏至节日食粽,周处谓为角黍,人并以新竹为筒粽。”魏晋南北朝时期,随着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,人们将北方的角黍和江南的筒粽合称为粽子。正如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所指出:“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,尖角,如棕榈叶心之形,故曰粽,曰角黍。近世多用糯米矣。”
形状多种多样
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粽子的形状多种多样,有三角粽、四角粽、菱角粽、锥粽、筒粽、秤砣粽、枕头粽等。原料除了糯米之外,也有黍米。其品种分咸、甜两大类。
历史上对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说法不一,而最广泛、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是关于屈原的故事。
屈原,名平,字原,今湖北秭归人,大约生于公元前339年。在他所生活的时代里,“七雄”竞争,弱肉强食,奴隶制已经崩溃,封建制正在形成。屈原在27岁时,怀着为楚国做一番事业的雄才大略,担任了官位仅次于令尹(相当于宰相)的左徒要职。他热爱祖国,关心人民疾苦,憎恨奸佞小人,主张“联齐抗秦”,改革内政,使楚国迅速富强起来。楚怀王命令他起草《宪令》抒发自己的政见,书未成,却遭到令尹子椒、上官大夫勒尚之流的诬陷,被怀王免去了左徙职务,贬为掌管王族屈、景、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“三闾大夫”,后又被诬陷而逐出了郢都。秦国利用这个机会派张仪至楚,诈称割地600里,使楚与齐国绝交。楚怀王受骗与齐绝交后,并未得到秦地,便兴师伐秦,几经交锋,惨遭失败,自己则困死在秦国。
楚国的顷襄王继位,屈原从汉北广漠的山野中回国参政,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。过不了几年,楚国亲秦派的残余势力复活了起来,顷襄王本人竞做了秦王的女婿。屈原遭到打击,再次被放逐。他先到夏浦(今武昌),后来又转向洞庭,在湘西一带流浪。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,他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,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,楚辞的代表作《离骚》即是这一时期写的。
公元前278年,楚国的郢都被秦国攻破,楚君臣仓皇逃遁。面临亡国危机,屈原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忧国忧民的痛苦心情,在他写完《怀沙》诗后,就在这年的农历五月初五,纵身跳进了汩罗江(今湖南境内)而自杀。
当地的人们闻讯后,争先恐后地划着船去抢救。人们不忍心让诗人被鱼鳖吃掉,就用竹筒装着糯米投入江中,好让水中的动物吃饱后,不再去伤害屈原的躯体。以后演变成用菰叶、竹叶等包粽子和“龙舟竞渡”等风俗,表现了人们对屈原的热爱之情。《谈宜斌》。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