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民間反對聲音日益高漲,關丹的稀土提煉廠計劃,再度成為公共焦點。尤其近數十年來,冶金、機械、石油、化工等工業上,稀土成了不可缺少的「溶劑」,其用量少、作用大,因此有極高的經濟價值,甚至被喻為「工業黃金」。
然而,稀土的提煉卻不一定帶來樂土,如果沒有良好的監管和防範,稀土在提煉時會散發輻射性塵埃,提煉後的廢料中存留著的輻射,也可通過空氣和水進入人體,導致免疫系統疾病和癌症。當年日本三菱亞洲稀土公司,為霹州紅泥山新村帶來的災害,至今仍然還沒完全解決。
而「稀土」(Rare Earth)一詞,本身就顯示人類對大自然有限的認知,稀土其實是「鑭、鈰、鐠、釹、叵、釤、銪、釓、鋱、鉺、鐿、鏑、鈥、銩、釔、櫓、鈧」,17種化學元素的統稱。
依據目前所知,在地殼中的儲量,稀土元素並不少於銅鉛鋅等金屬,而地球上稀土是在礦物中與其它元素共生,所以外觀似「土壤」,因此,稀土實際上並不「稀」也不「土」。
稀土並不稀奇,稀奇的是來自世界重要稀土資源國的澳洲Lynas稀土公司,為何不在澳洲本土設廠,卻老遠的跑來彭亨州提煉?這是否是因為我國的環境管制條例,沒有澳洲嚴厲?
更稀奇的是,有了霹州紅泥山事件中,日本三菱亞洲稀土公司,在民眾強力反對及國際壓力下關閉的前車之鑒,強調以民為本的政府,為何還要嘗試在半島的另一邊,引進這種高風險的工業?
當然在短視功利,滿腦金錢數字的政客、官僚眼中,這一切並不稀奇。對他們而言,經濟指標比污染指數更重要,人民的健康總敵不過冰冷的成長數據。
從紅泥山到如今關丹的稀土廠,也顯示現有的發展主義政經結構下,期望一個以民為本的解決方案,可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妄想。要改變以物質消費、經濟成長來衡量社會進步繁榮和人民幸福觀念,我們整個社會需要思維的改變,重新檢討現有的發展觀念、重估發展與增長的意義。
誠如1998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阿馬蒂亞森(Amartya Sen)所言,發展不應只局限以國民生產總值等指標;經濟增長只是手段,不是終極的目標,發展核心應是改進人民的生活素質為主。因此,邁向國家轉型路途中,我們需要的是一片樂土,而不是對環境有高風險危害的稀土廠。《东方群英》。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